海洋公園 攜手保育自然 齊創綠色環境

▲水上樂園為亞洲首個取得IBCCES頒發「自閉友善中心」的機構,適合自閉症譜系及其他感官障礙訪客享用的共融水上遊樂設施。

可持續發展越趨重要,不少企業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融入到其發展策略當中,以創造企業價值和社會效益。被譽為「世界級度假勝地」的香港海洋公園,積極於園內建立可再生能源設備,而水上樂園更採用綠色設計,同時亦透過不同動物大使和各式各樣保育及教育活動,緊密聯繫大自然和遊客,以獨特環境和自然資源、專業團隊及體驗式學習,促進社區協作,鼓勵公眾支持保育工作,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

共融空間 發展無障礙之旅

炎炎夏日,海洋公園水上樂園不僅是消暑勝地,更是一片「自然綠洲」。水上樂園的設計以環保為大前提,在建築主樓、大型水池和滑梯等設施時,盡量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降到最低。水上樂園採用透明天窗吸納自然光,可減少使用人工燈光以節省能源;綠化屋頂有助減少建築物吸收太陽熱能,而大型幕門亦有助通風,從而降低室內溫度,減低使用冷氣的需求。此外,水上樂園採用最先進濾水系統,務求最大幅度減少用水量。透過綠色設計和先進技術,讓訪客在玩樂的同時,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純粹魅力。

▲「海馬同學會」以推動保育教育為目標,召集全港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學生,鼓勵他們走出教室進行體驗式學習,培養對保育的熱誠,增進對生態系統的認識。

身心靈健康發展是公園關注的議題之一。對於自閉症譜系和有感官障礙人士而言,前往公眾場所遊樂可能是一場「冒險」。作為亞洲首個取得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Credential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tandards(IBCCES)頒發之Certified Autism Center「自閉友善中心」認證的水上遊樂設施,水上樂園為有需要的訪客提供多項貼心服務,如增設感官指南,標明各遊樂設施的刺激程度,讓訪客及其照顧者可以預先了解;網站提供詳細的園內資訊,方便訪客規劃行程;現場設有導航服務,隨時為有需要的訪客提供協助。以專業的設施評估、意見指導和員工培訓,打造適合所有家庭成員的共融空間,讓每位「探險家」都能盡興而歸。

▲「海馬同學會」為全港最大規模學生保育團隊,多次舉辦工作坊和考察活動,涵蓋動物保育、自然生態、環境教育等主題,目前已有超過3,500名師生參與。

連繫學界 全港最大規模學生保育團隊

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今年1月,「海洋公園保育聯盟」旗下的「海馬同學會」正式啟動,到目前為止已吸引逾3,500名師生一起走出教室進行體驗式學習,從小培養對保育的熱誠。項目特設三大旗艦活動:「SGREEN回收在校園」鼓勵減廢、回收和升級再造,聯盟學校於過去一個學年合共收集2,358公斤塑膠、27,003公斤紙張及3,035公斤鋁罐;「『低碳呀,唔該!』日」鼓勵消費者選購無包裝食品、多吃本地和時令食材,從而減少生產及運輸途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包裝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而學生更藉此運用水耕技術種植生菜,並將成果分享給社區長者;「城市自然挑戰賽2024」,鼓勵學生尋找本地物種及於網上平台記錄,從而了解本地生物多樣性,活動吸引319位香港學生參與,共進行超過8,300次觀察。

逆轉瀕危 維護動物福祉

大自然逐漸失去平衡,超過26,000種動植物瀕臨絕種,面臨過度開採、棲息地遭破壞、污染和氣候急劇變化等威脅。海洋公園以動物福祉為本,積極採取各項保護措施,呼籲訪客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之餘,亦要愛護這片家園。
公園去年推出嶄新保育倡議項目—「逆瀕行動」(Mission R),以積極主動的態度,確保物種的生存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逆瀕行動」設有三大目標,包括拯救物種及棲息地、「食本地鮮」以及走塑挑戰,呼籲大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與自然和諧共處。

▲海洋公園以人工授精方式繁殖牛鼻鯆,為全球首個成功案例。該雌性牛鼻鯆寶寶名叫April,於2023年4月出生,現於「海洋奇觀」與訪客見面。

大自然蘊藏珍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多方協力。2023年4月,海洋公園創下全球首個案例,成功以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出一條牛鼻鯆,並取名為April,現於「海洋奇觀」與訪客見面。牛鼻鯆屬於瀕危物種,這一突破不僅為海洋科學提供珍貴的數據支撐,亦為鯊魚和鯆魚的繁衍研究和保育工作帶來全新可能性。
此外,公園於全新景點「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呈獻:鱷園」展示去年於八鄉蓮花地發現的鱷魚「百香果」,由於香港沒有原生鱷魚,公園希望透過百香果的故事提醒公眾,引入非原生物種會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有機會導致本地動植物絕種和造成永久性的棲地破壞。

▲「鱷園」擁有全天候開放式設計,模擬野外環境。園內設有陸地及恆溫淡水池,展館內更配備暖燈,幫助鱷魚「百香果」於冬天保持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