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有條件發展為綠色金融中心嗎?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兼秘書長張沁教授認為,即使本港有發展綠色金融中心的意願,還得很多條件配合,包括穩健的制度、良好的資本市場、活躍的投資者、支持綠色意念的社區、豐富的金融服務、紮實的基礎建設、以及強大的人才庫。
為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已積極地推動數字化,在數碼系統和政策規劃方面都可以加快步伐。其中,硬件發展應可滿足金融市場複雜多變的情況。
不過,要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人才作為後援。張沁表示,早在歐美推動可持續發展之初,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已開始在港培訓相關人才,由初級人員以至高層管理人員都涵括在內,包括向初級人員提供資歷架構認可的課程,以及舉辦研討會、論壇、工作坊等,亦可讓行政及管理人員參與,參與者更涉及多個行業。
ESG工具愈多 商界更易可持續發展
張沁指出,業界對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等可持續發展議題日趨關注,可以使用的工具也愈來愈多,指引亦會愈來愈豐富,令企業開展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更能得心應手。她相信當條件配合,再加上香港的定位與雄心,可望成為區內的綠色金融中心。
事實上,現時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都有着全新的要求,商界對其消費市場需要重新認識和定位。消費者除了對產品與服務本身有要求外,也會考慮到產品的生產周期是否對環境與社會造成影響。要滿足市場這種新需求,企業需要在如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下工夫。
張沁稱,自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需披露ESG相關數據,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範疇的認知開始提升。然而,監管機構目前只要求企業披露相關信息,但沒硬性規定按哪種標準方式披露,所以企業披露ESG相關數據時也有無所適從之感。
她說,各行各業經營狀況不一,難以用統一的標準與指引做規管。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也得因應需要,安排適切的監管方法與標準,以便大家跟進。外界覺得市場沒有劃一的指引,真正的原因是各業界有不同的需要。
社聯促進本港商界與社福界合作
隨着ESG議題的關注度愈來愈高,近年本港商界參與推動社區服務及幫助弱勢社群亦更加積極。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自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後,確然有更多人關心社會需要,間接令社福界獲得更多支持。
蔡海偉表示,過去二十多年,社聯一直促進商界與社福機構合作,幫助弱勢社群及推廣社區服務,以回饋社會。其中,2002年起發起的商界展關懷,參與計劃的公司由首年250間,發展至今天的4,000多間。二十年間參與計劃的企業數目激增,反映商界已頗為自覺地參與社會服務。
他說,許多企業希望對社會有更多的承擔,卻不知道如何進行。部分公司有意針對性支援某些特定社群,但他們只認識一些大的慈善機構,無法接觸規模較小的團體,而社聯有500多個合作機構,部分也是中小型機構。企業若想支援特定群體,可以透過社聯跟他們接觸。除了轉介,社聯亦會擔任協調角色。
現時,社聯參與人才培訓工作,尤其在支援年青專業人士方面,成效更為顯著。蔡海偉表示,社聯每年會安排八十名大學生到不同的社企或商業機構進行實習,以幫助年青人多了解民間團體運作,同時將年輕人專業經驗與民間結合。參與的大學生分別來自市場推廣系、商學系等。
他說,這些學生在學期間,甚少有機會接觸社福機構,所以實習活動對社福機構及學生們均有幫助。部分參與計劃的學生,畢業後更自發創辦社企服務社會。「不單是社工系學生,我們亦會為商科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希望這批即將投身商界的學生能早點了解社會服務。就像在社會注入種子,期望未來商界與社福界會有更多合作的空間,互相配合為社會提供服務,貢獻社會。」
第三方認證服務未滿足市場需要
對於上市公司必須披露ESG信息,港交所建議公司可以找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認證,但此舉並非強制,再加上ESG信息披露要求只實施幾年時間,現時第三方ESG認證機構數目不足以應付市場的實際需要。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指出,上市公司在披露ESG標準較為統一,港交所在收集數據的方式則不設限制,但他指出,目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雖然有參與認證工作,但未能滿足市場需求。
黃明偉又指, 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推出的氣候風險披露框架,裏面有多項新要求,涉及範疇廣泛,部分亦比較抽象,上市公司需要遵循新準則也有一定難度。他認為,公司需要對ESG有更全面的認識,做好基本項目,才能進一步討論第三方估算及認證。現時商會會員大多把焦點放在提升披露水平上,希望盡可能減低披露ESG信息的成本。
黃偉明認為,ESG工作其實不單只有認證服務,還牽涉科學範疇,包括如何掌握氣候數據,以及在溫室氣體排放上做些指標性的預期,例如氣候變化對於業務的影響,意味公司必須要具備相關的知識。香港在ESG工作上最大的痛點是容量增長問題,建議政府或香港的大專院校可以多辦些相關課程,以培育更多ESG相關工作的人才。當然,從海外輸入人才亦是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