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籲政府設數據平台 助中小企數碼轉型增競爭力

香港上市公司按例需要定期披露環境、社會和管治(ESG)信息,連帶其相關的上下游供應鏈都可能要披露營運數據是否ESG合規,否則有可能失去訂單,這樣對資源不足的中小企可能構成經營壓力。面對疫後經濟復蘇緩慢,中小企最擔心的是,嚴格的披露要求徒增額外的營運成本,令經營環境更具挑戰。

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家豪表示,一般中小企若不屬於相關公司的產品供應商,按道理不受ESG發展的影響,但從逆向思維處想,假如中小企本身是上市公司的供應商,而又願意按ESG披露要求改革公司運作,就會變得更有優勢。此舉能減省上市公司收集ESG資訊的成本,變相讓他們更容易取得上市公司的
訂單。

陳家豪表示,中小企資源和能力都有限,所以與其單打獨鬥,倒不如抱團出擊,例如中小企可以透過工會或業界組織將大家結合起來,再向政府建議將ESG平台當成公用系統一樣,即是由政府牽頭建立一套可以讓中小企共享數據的系統。

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陳家豪

政府資助角色被動 政策制訂需具前瞻性

雖然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提出相關項目,但暫時未見政府把ESG的發展方向寫在框架下。陳家豪認為,港府制定政策需要有前瞻性,需要花更多資源做相關研究,有些可以量化的數據先做研究分析,再將其存放於區塊鏈上。這些可供國際公營機構分享的數據,屬於真實數據,不受政治環境影響,但他也認同,要在研究上持續投入,需要大量人才,而香港現時正缺乏這類專才。

此外,政府在ESG的發展方向上有點像摸着石頭過河。在支援業界的發展上,政府角色仍限於較為被動形式的資金援助,例如向企業提供的科技券,又或向大學項目提供資助,都是需要企業或大學主動提出申請,再由政府回應。他認為,政府在政策主導的事,應該由本身導向。在決策上,政府宜按重要性設定先後次序,重要的事優先處理。若要積極進行ESG相關發展,政府有需要一個專責部門處理。

事實上,中小企加快數碼化轉型,不但數據可以易於核實是否ESG合規,讓企業更易納入於上市公司的供應鏈內,而銀行向其批出綠色融資也有可靠數據可循。

政策便利企業ESG合規 更易取得綠貸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認為,通過政策便利中小企按照ESG準則申請融資和營運,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因可讓它們更易掌握ESG準則的變化及應用,以
加強與銀行的溝通,金融機構亦可利用相關數據,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提供綠色貸款。她以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期推出的「商業數據通」為例,一方面有利中小企獲取金融服務、加強與不同持份者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推動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和綠色供應鏈的應用等。

梁嘉麗表示,不同行業培訓機構也可以開辦相關課程及舉辦交流活動,協助金融機構及中小企了解包括綠色認證及國際標準銜接等重要知識,例如香港銀行學會的「銀行專業會士」課程便包含ESG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相關元素,協助銀行從業員盡早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及技能。

香港背靠中國市場,ESG發展步伐相對區內其他地區會較為超前。陳家豪認為,現時全球上市公司均需要符合ESG準則披露,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商品生產過程中牽涉多種貨源,對於了解供應商的ESG資訊以達至符合披露要求,也有其實際需要。他說,香港毗鄰中國內地,在這種強大需求的帶動下,自然地對企業融入ESG營運模式也產生了推動力。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

強積金投資要計ESG風險 冀增加投資穩定性

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正逐步影響全球投資理念,若相關風險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長遠會影響企業的投資價值,從而影響投資者的回報。管理本港最多「打工仔」供款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近年也積極將ESG相關風險納入投資組合的配置。

積金局營運總監及執行董事許慧儀表示,強積金是屬於長達三、四十年的長線投資,如果在強積金基金的投資和風險管理過程中,沒有考慮應對氣候變化等ESG相關風險,長遠必定會影響到強積金計劃成員的利益,相反,將ESG相關風險納入考慮,有助增加長期投資的穩定性。

過去十年,在積金局及業界的積極推動下,強積金投資於ESG產品(包括綠色債券和ESG基金)的金額,從2012年12月底的2.3億港元增至2022年12月底的139億港
元,增長達59倍。

許慧儀指出,在保障計劃成員利益的大前提下,積金局一直積極推動強積金制度的綠色金融發展,制定適當的監管政策和應對措施。最新的是於2021年11月,該局發布了「可持續投資應用於強積金基金的投資及風險管理過程的原則」。

她解釋,這套指導原則參照本地及國際機構在納入ESG因素和披露方式的相關要求而制訂,涵蓋管治、策略、風險管理和資料披露四個主要範疇,旨在提供一個高層次框架,協助強積金受託人從金融風險管理的角度,把ESG因素納入強積金基金的投資及風險管理過程,並向強積金計劃成員作出相關披露。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營運總監及執行董事許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