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近期稱,國際證監會組織支持新公布的全球氣候披露基準性準則,等同向成員國組織表明他們應該跟從準則,故香港也有必要跟從,否則會流失大量國際投資者。既然依循新規是大勢所趨,香港的銀行、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有必要做好準備,盡快掌握相關的準則。
自2016年起港交所開始要求上市公司對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的信息匯報,ESG合規一直是香港公司邁向低碳轉型的重要門檻之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服務業一直為低碳經濟轉型提供支援,但相關風險的披露範圍廣泛,而上市公司資源有限,不同行業的營運者有需要確定其認為的重要議題。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下稱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都永海認為,上市公司釐定ESG報告中的重要議題時,可通過廣泛諮詢持份者和重要性評估來了解不同的關注點、風險和機遇來確定。
確定重要議題時 宜廣泛諮詢持份者
他說,由於不同行業的企業所面對的環境、社會、管治風險和機會各不相同,所以在確定ESG報告中的範圍時,廣泛諮詢持份者並選取重要議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例如,對於能源、礦業和化工等行業而言,環境因素包括碳排放、能源使用和水資源管理等的重要性可能更高。而對於金融和零售等服務型行業,可能會比較偏重社會和管治因素的重要性。
根據生產力局早前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進行的「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結果顯示,缺乏經濟誘因與缺乏消費者及客戶的需求,是企業邁向「碳中和」的過程中遇到的兩大挑戰。隨着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的緊迫挑戰,各國和地區正日益採用碳稅和碳權交易等碳定價政策來加速達成去碳化,有關舉措將對企業的營運和生產成本帶來挑戰。
都永海表示,生產力局深明業界所需,致力提供相應支援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把政策風險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機遇。企業可透過碳審計和產品生命週期評估,對自身的碳排放進行盤點,確定碳排放來源和量,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減排目標和方案。
ESG策略視行業、產品及企業規模而定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亦認同,不同行業、產品周期、企業規模,都應該有不同的ESG策略配合。相對地,投資者因應不同的投資目標,選擇對象時都會考慮ESG策略是否能配合。例如, 推行E S G 工作涉及成本,犧牲短期利益是必然的,未必適合追求短期回報的投資者;也有企業預視ESG能提升公司價值,盡早制定完整的ESG策略,以迎合看好可持續營運企業從而獲取長期回報的投資者。
除了監管機構規定的披露之外,企業如自願披露更多,提高透明度可讓各方持份者更清楚機構的情況。不過,自願披露得更多,也等於讓競爭對手知道得更多,或曝光了不利於自身投資價值的數據。他坦言,企業披露得愈多不等於愈好。
何教授以「平衡的藝術」來形容自願披露與敏感數據外洩的風險,意思是企業在自願披露上要小心選擇。他說,根據全球目前追求訂定披露準則的平衡點,選擇披露資料時,首先要視乎主要投資者的需要,選出可以讓投資者清楚公司價值的數據,而且數據也要有關切性和及時性,還要講究能夠追查與評核的可靠性。
不應拘泥成本 ESG可以是新發展方向
香港通用檢測認證有限公司知識與管理部總監關靜儀指出,現時許多大企業有設立ESG平台,幫助供應商儲存ESG相關數據。就如煤氣公司採用S Carbon平台以提升供應鏈管理,其大中華區及日本地區的供應商可在平台輸入資料,便能知悉碳排放狀况。她認同ESG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當中包括人事部、市場部、法規部、環境部、會計部等,中小企未必有足夠資源應付這種需要。
不過,從正面處想,信息披露是業務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而且不應拘泥於成本的考慮,它也可以成為企業全新的發展方向。關靜儀以其所屬公司為例,現時有逾47%服務已跟可持續主題相關,包括生物分解度相關測試服務、溫室氣體計算與查證、綠色貸款認證,以及第三方ESG認證服務等,正是以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重點策略而成功開拓新業務的例子。
關靜儀指,不少現職品管、環保、安全經理對ESG有興趣,並繼續進修相關課程,便有機會增值成為永續經理。另外,市場部人員亦可以透過進修了解可持續發
展知識,避免在宣傳上出現漂綠的原素。
她說,政府於去年底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已預留2億元為有志從事可持續綠色金融工作的個人提供資助,資助上限為一萬元。首批合資格培
訓及資歷達十九個,由本地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專業機構、國際培訓機構等提供。此外,政府及相關機構亦提供大量網上資源供有興趣的人士在網上自學。其
中,港交所及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提供的網上課程更是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