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物佔本地總耗電量約九成,這些耗電量佔全港六成溫室氣體的排放。當夏日暑氣縈繞著市區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人們要開足冷氣與酷熱天氣作困獸鬥,令室外溫度螺旋上升,造成更多能源虛耗。所以,要實踐綠色生活,有必要從綠色建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減低建築物的碳排放。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GBC)執行董事陳永康表示,建築物的碳排放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進口的建築物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佔建築物整個生命周期約一半;另一部分來自耗用能源的營運碳,這部分需要在2 0 5 0 年達至零排放要求。何謂零排放?GBC採納了國際能源署(IEA)的準零排放建築物ZCRB定義作為認證
標準。
陳永康認為,要達到ZCRB的認證標準需要滿足兩項條件,第一是建築物須配備足夠的可再生能源設施,當日後有足夠這類能源供應時隨時可投入服務。港府與兩間電力公司承諾將於2050年實現價值鏈零排放,故此香港的建築物是可以符合這條件。

低耗能建築申請綠貸有著數
第二就是要成為高能源效益建築物。陳永康說,GBC正釐定由低至超低的幾個級別的建築物耗電量標準,希望相關標準出台後,讓建築物更易達至零排放的目標,甚至可以滿足業界申請綠色貸款的要求。
目前香港約有八成建築物屬中小型發展商管理,這類物業包括大量的單棟樓與業權較複雜的物業,在進行節能減排改建工程上的資源較少。政府可以透過補貼形式協助及鼓勵這類物業進行改造。陳永康建議,補貼方法除了由兩電提供的智能改造補貼之外,港府也可考慮補貼發展商在申請綠色貸款時涉及第三者評估費用。
他指出,發展商向兩電申請改造工程補貼時,電力公司已經評估過改造工程完成後的節能效果,所以GBC正跟銀行與兩電商討,發展商是否可以改用電力公司的評估結果去向銀行申請綠色貸款,從而減省高昂的評估費用。
除了建築物改造工程的節能效果需要電力公司評估外,企業邁向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的營運模式亦需與電力公司深度合作。
2022年底,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與中電合作推出「ESG+約章」計劃,目前廠商會逾三千多個會員中,已有數百家企業進行登記。透過計劃,廠商會在宣傳、培訓、技術諮詢、審核認證等範疇向會員提供援助。「ESG+約章」按政府的ESG指引成立,廠商會亦將之當為藍本,參與企業可取得證書。
廠商會會員與中電簽「ESG+約章」
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黃家和以餐飲業界為例,指許多商戶對ESG未有概念,所以想透過不同的計劃,提升業界的ESG認知,令餐飲業的運作更符合環保大勢。
近年政府加大力度推行廚餘分類。黃家和表示,香港餐飲業多屬小店,舖面面積有限,廚餘分類的過程中需要佔用空間,負責人員亦要接受相關的培訓。為了提升業界對廚餘分類的關注,廠商會於2018年聯同餐飲業界,啟動「星星相惜餐飲伙伴計劃」,並定期舉行展覽,期望從源頭減廢、分類回收、公眾教育等多管齊下,力求減少廚餘產生。
此外,多項環保措施將於今年陸續出台。其中玻璃樽徵費計劃擬於年中落實,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預計於年底推行。黃家和表示,餐飲業界許多中小型餐廳尚未完成ESG升級工作,均擔心若然法案通過後,商戶運作上仍未達法規要求,會被監管機構罰款。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亦就有關議題與相關部門接觸,政府初步表示會就計劃設立過渡期,該業界有時間適應新措施,不會「一刀切」向商戶罰款。

香港可持續發展現瓶頸 或與人才培訓不足有關
香港企業在ESG的發展上已有很好的表現,反觀國內企業因為重視環境和工業安全,對社會及管治兩方面未必跟足國際標準。然而,隨着內地企業在恒指的佔有率愈來愈高,ESG發展尚處成長階段的內地企業拉低了港企表現,令香港一些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的升幅受到限制。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商業及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盧永鴻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數出現瓶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指數綜合整體中港企業的表現,而內企表現拖低港企所致。而另一種可能性,是中港企業在ESG的發展上已消耗了絕大部分ESG人才,若想在ESG及可持續工作上有顯著提升,市場需要更有系統地培育人才。
盧永鴻認為,中港兩地現時欠缺人才,無法發揮創意。即使企業想在ESG工作上做得更多,沒有足夠人力及專業知識支持,始終無法推動可持續工作的發展。再加上社會的期望不高,政府推動力有限,當企業的ESG工作到達某程度後, 就失去再進一步的動力。
在人才培訓方面,盧永鴻坦言,香港屬於大落後水平。雖然坊間有許多短期的專業培訓,但仍未達系統性、或以大學為基礎的專業訓練水平。而香港的商學院課程比較保守,主要以盈利為目標。各院校需要較長時間接受新思維。再者,學生對ESG及可持續相關課程仍抱觀望態度,他們會擔心新課程對就業是否有幫助?對日後薪酬水平是否有影響?正是由於供應與需求的壓力都不大,令本港大學在發展ESG課程方面反應較慢。
